研究方法电池运行期间最常见的电极微观结构演变是 Ni 粗化,尤其是在高运行温度下。同时,在许多长期测试中,SOEC 还展示了另一种在燃料电池模式下不明显的镍迁移过程。Ni 相从靠近电解质的区域向电极表面迁移。这个过程会导致电解液中更严重的镍贫化,这进一步降低了电池性能。图1显示了 Ni-YSZ 电极中 Ni 迁移过程的示意图,以及本研究中所采用的Ni迁移机理和计算域。
图1 Ni-YSZ 电极中 Ni 迁移过程、机理和计算域示意图
局部氧分压会影响 Ni 相在 YSZ 表面的润湿性。在SOEC模式的负极化作用下,在垂直方向上会有氧分压梯度,这也导致该方向上的润湿性梯度。Ni 和 YSZ 之间的接触角随润湿性而变化。Ni润湿性较大的区域接触角较小,化学势较小。那么可以合理地假设驱动力是由于润湿性变化引起的化学能梯度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,在很长的燃料电池运行期间(长达 10 年)发现了 Ni 富集。这表明Ni在正极化(燃料电池模式)下可能发生在负极化(电解池模式)相反方向的迁移,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镍迁移机制假设的有效性。
针对上述过程我们建立了描述电极微观形貌演化的相场模型(Phase Field Model)。并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(lattice Boltzmann Method,LBM)。对电极内部的输运过程提供了更直观、更准确的预测。在这项研究中,我们对基于 LBM 的 PFM 生成的体素化电极微结构进行了耦合多物理场模拟。